玩转留学魔方
尊敬的客户,欢迎咨询天材教育一对一辅导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卷快评
时间:2023-06-20浏览次数:257次文章来源:天材教育

2023年新课标I卷使用地区为山东、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北、江苏、浙江,试卷遵循以下命题原则:

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

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2023年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是有力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人才培养要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2023年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平稳布局、开拓新局,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各项改革进入关键期,2023年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下功夫。

试卷具体内容评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          
  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则关联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等相关内容。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文中写到下田劳动的深切感受,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第9题,要求考生写一则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教材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试题题干中给出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契合这一指导方向。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为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文言文断句题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避免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引导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得分可以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分度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          
 (二)诗歌鉴赏:          
  材料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化用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三)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新课标I卷第17题(3)小题,设置真实生活情境考查对古代名句的应用,答案并不唯一,填入的内容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不仅考查考生是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背诵古代诗文名篇,而且考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将背诵的名句迁移到具体情境中,利用语文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其他两句涉及课文《报任安书》《李凭箜篌引》,其中《报任安书》是新教材新增加篇目,属冷门知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形式是“一拖二,考点是语句补写、病句修改。病句是6分,改三处错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形式是“一拖三”,考点是重叠词语的含意、标点的表现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四 、写作试题

写作试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评析:“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什么是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都是好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联想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从新时代中国故事“主讲人”的角色出发,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设计思路: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大多数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类故事的力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真切感受,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这个话题各类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自身文体优势的地方。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也体现了对考生的友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大画卷已经徐徐铺开,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2023年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能力素养,鼓励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