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留学魔方
尊敬的客户,欢迎咨询天材教育一对一辅导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2023年9月济南市高三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分析
时间:2023-10-13浏览次数:262次文章来源:天材教育

一、试卷总体评价

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中开学考考试地理试题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山东省地理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充分体现了考试的育人、选才和导向教学的功能。

一、彰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发挥学科育人作用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试题响应“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和彰显了考试的科学教育和价值观引领作用。

1.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凸显地理学科核心价值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第19题以人地协调为主线,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两个方面,围绕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设计了3个递进式问题,引导考生形成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2.注重学科素养考查,突出地理学科思维方式

地理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试题从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维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用比较、综合分析等地理思维方式,按地理学基本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要求考生在解决具体地理问题时,选择合适的地理实践工具、采用适宜的地理实践方法,迅速、高效地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例如,第18题围绕长春汽车产业发展,设计了3个问题,考查考生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概括、辨识给定产业发展的要素特征,分析地理产业要素相互关系,并使用地理学科术语、符号予以全面、准确地表达,全面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落实素质教育考查要求,体现服务选才功能

试题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维度,对考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进行考查,实现了对考生素质水平的有效评价,为高校选拔人才做好服务。

1.围绕必备知识,注重考查的基础性

选择题选项设置和非选择题问题设计,均围绕考生较熟悉的必备知识提供材料,对考试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着重考查主干知识,既不偏离考生的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也不超出考生应达到的认知水平。考查的知识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涉及到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例如,第3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第8题考查了氢能产业链的目的,第14题考查了交通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情境真实多样,注重考查的综合性

试题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不同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等角度设计情境,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和联系,培养考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例如,11题以悬沙锋为中心设置问题和选项,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方面的基础知识,试题的综合性显著。第12,13题以外出度假当日太阳视运动路径图这一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作为素材,涉及地理位置时间计算等必备知识,要求考生综合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

3.联系生产生活,注重考查的应用性

试题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围绕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设计试题,以地理观察、观测、考察、研学、体验、社会调查等方式呈现生产生活情境,考查考生利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6题通过“漂浮农业”这一具体事例,聚焦环保农业,对农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所产生的影响,引导考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和体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升社会责任感。

4.试题开放灵活,注重考查的创新性

试题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导考生独立思考,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调动相关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运用地理学科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和方法,提出对地理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试题设计突破了思维定势,培养了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第19题(3)当地使用建筑垃圾和秸秆填充高空缝隙层,利用黄河淤泥充当致密层体现了人地协调考生需综合分析把握理解从而做出合理解释

二、各题知识点及题目难度分析

题1考察热带云雾物种影响因素,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学习阶段为高一上学期。

题2考察热带云雾树木特点反应的自然环境特征,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学习阶段为高一上学期。

题3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影响相关知识,出题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学习阶段为高一上学期。

题4考察河心洲成因,出题属于简单难度题,出自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以及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

题5考察古城选址在台地的目的,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学习阶段为高一上学期。

题6考察土质对建筑的影响,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地貌景观特点相关知识,属于简单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学习阶段为高一上学期。

题7考察氢燃料电池生产主导因素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学习阶段高一下学期

题8考察氢能产业链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目的,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学习阶段高一下学期

题9考察产业基地布局主导因素,属于较高难度题,出自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学习阶段高一下学期

题10考察长江口悬沙锋,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学习阶段为高二上学期

题11考察悬沙锋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以及选择性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习阶段为高一和高二。

题12考察度假地位置,涉及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属于较难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地球运动,学习阶段为高二上学期。

题13考察时间问题,涉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属于较高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二上学期。

题14考察交通建设布局,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二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涉及交通运输的相关知识,出自必修二第三单元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学习阶段为高一下学期。

题15考察考察交通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二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涉及交通运输的相关知识,出自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一下学期。

题16考察“漂浮农业”属于中等难度。出自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学习阶段为高一下学期。

题17考察锋面雷暴相关知识,属于较高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学习阶段为高二上学期。

题18考察汽车产业知识,属于中等难度,出自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学习阶段为高一下学期。

题19考察盐渍化问题,涉及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黄河流域相关知识属于较高等题,出自必修一第三单元,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以及选择性必修二黄河流域内部协调等学习阶段为高一上学期。

三、考点内容统计及所占比例

本次开学考试题注重基础和通性通法,注重主干知识考察,解答题入手比较容易,难度渐进提高,思维量有所提升,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各部分所占分值与其教学课时量基本是相符的。本次重点考察内容及所占分值:

自然地理占58分,题1题2题3题4题5题6题19题10题11-题12、题13题17

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占42分,题7题8题9题14-题15、题16、题18

2.本次考试考察难点主要是:

自然地理,题17与题12题13

知识点

题目

分值

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主要地貌景观及特点,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地球的运动,天气成因与气候形成,常见自然灾害成因与避防

题1题2题3题4题5题6题19

题10题11-题12、题13题17

58

必修二人文地理:产业区位分析、农业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分析交通区位对地理环境的意义与区位选择、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题7题8题9题14-题15、题16、题18

42

     

四、变化及创新

试题共有10幅图件,涵盖区域图、折线图、模式图、景观图等,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试题设计依托这些图件,创设了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为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新理念提供了综合考查载体。试题情境给予考生必要、充足的信息,设计明确具体的地理问题,让考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地理思维发展过程,通过“以考促学”更好地导向教学,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确保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

五、复习建议

本次考试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讲应该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因为所考察知识点比较细致、全面,这要求学生在高考复习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要重视自然地理分析类试题的解题技巧总结;对于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自我整合归纳,建立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点,培养发散思维,实现知识从识记、理解到应用的转化。另外,在一些易混淆知识点上,特别是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中的重难点,建议平时采取思维导图式复习,以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准确性,从而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减少不必要失分。总而言之,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习,只有紧扣书本知识,方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