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结构和高考的模拟试卷基本保持一致,主要体现在大纲理念、试卷结构、题目数量以及题型等方面。2025年济南高三1月期末地理试题的命题,在考查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地理做题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地理专业能力的考查。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无论是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文和区域地理内容,许多试题都属于常规题。部分题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做足教材文章,结合社会实际,偏重自然地理,具有较为合理的覆盖面。大气运动,地貌,城市产业与城市结构,工农业,土壤利用及保护等内容在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中得到了有效的考查,构成试卷的主体内容。
具体题型考点分析:
选择题仍然强调基础知识考察,特别是自然地理的材料分析类选择题和地图类试题,自然地理围绕基本框架考察知识理解的部分。例如:题10考察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的关系,涉及地球的公转与太阳辐射的关系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二上学期。题11考察树冠投影轨迹,涉及太阳视运动与影子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二上学期。题12考察农田防护林布局,涉及太阳视运动对农田影响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二上学期。
材料分析题强调所学知识与具体基础知识相结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重围绕社会现实性问题,结合地理基础知识(地貌、碳循环、自然灾害、区位选址与产业集聚等)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题16考察区位因素、产业集聚目的,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产业集聚的相关知识,属于简单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二下学期。题17考冰——岩崩灾害链演化过程,涉及自然灾害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必修一第三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一上学期。题18水下扇的形成过程与沉积物特征分析,涉及地貌的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二上学期。题19考察植物和潮汐在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涉及碳循环过程与影响的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学习阶段为高二下学期。
复习建议:
本次考试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讲应该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因为所考察知识点比较细致、全面,这要求学生在高考复习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要重视自然地理分析类试题的解题技巧总结;对于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自我整合归纳,建立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点,培养发散思维,实现知识从识记、理解到应用的转化。另外,在一些易混淆知识点上,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中的相似概念和术语,建议平时采取对比式复习,以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准确性,从而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减少不必要失分。总而言之,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习,只有紧扣书本知识,方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